Konnichiwa! 今天的题目让我很兴奋!今天的紫竹林要谈阅读技巧。上个星期,在图书馆看到了一本书,然后惊讶的发现,老师说过的active reading原来是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。
阅读有两种。第一种是把阅读当成一种兴趣、享受,比如看Harry Potter, Confessions of Shopaholic等。
但阅读还有另一种方式。在Active Reading的时候,我们知道自己的阅读方式,是有意识地阅读。
书中提到了这句话:“Novels, stories, poems, and plays are constructs, products of choice and literary mechanisms, that they can become conscious of and learn to use for themselves.”
因此只要是优秀的文学作品,我们都应该尝试用active reading,才能不只是得到感动,而是知道作者为什么感动了你。
这有点像解读作品。
以下是阅读时,作者建议我们去思考的问题。
1.作者选择写那一段情节的目的是什么?作者所选择的文字有什么目的,可以达到什么作用?[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articular detail, event, form of words?]
2.这段情节怎么和其它情节连接?[How does it connect with other details, episodes?]
3.这段情节是否在为接下来的故事发展铺陈?根据这段情节,你觉得故事接下来的发展会是怎样的?[What is this preparing us for? What kinds of things might happen?]
4.现在发生的这一件事,如何改变我之前的判断?[How does this event affect my interpretation of what has gone before?]
5.这个人物是怎样的?他和其他人物的关系如何?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在故事中加入这个人物?[What am I learning about this character and his or her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? Why was the character included at all?]
6.故事/故事阶段是由谁的视角呈现的?为什么作者选择用这个视角呈现?他要达到什么目的?[Whose view point is being presented here? Why is the author offering this character’s point of view at this stage?]
7.作者对于某个人物、人物的行为有什么整体上的看法(从情节及文字选择可看出)?读了作品之后,你对人物、人物的行为有什么感受?作者用了什么方法,让你有那样的感受?你对世界的看法是否因此而改变?[What is the implied author’s view of this character, that particular behaviour, the human condition as a whole? How is she or he doing this? Is my world view changing when I match it with the author’s?]
这么多道问题,你是不是直接跳过,或眼花缭乱了呢?
其实我们可以这么去理解。当然这只是我目前的看法。
当我们在阅读一本书之前,要看一下它的序。从序中,你看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?这本书的写作动机?作者的为人?
然后,我们要看看题目,想一想为什么作者用了这些字作为题目?题目可以让你知道作品的主题。
接着看看作者怎么开始这篇作品。他选择的开头方式有什么目的?
作者用了什么阶段用了哪些情节、人物、文字??为什么他要写那段文字?用那个词语?
情节与情节之间有什么连接?
在哪里写了什么情节,用了什么字,都是作者经过思考的。
于是作者像一个画家,把不同的颜料,在画纸上的不同地方涂上颜色。
最后,当你阅读时,它带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?
而原来这些感受是经过思考后,设计的。
作者用的文字,说的话,都透露了他的思想、成见。
于是当我们不断发问时,我们不再是被动的读者,不会轻易就让别人的思想影响我们,而浑然不知。
这种分析能力也可用来检测自己,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,并且用来解读别人。
当然人是更为复杂的一本书,因为它有变与不变的因素。
希望大家和我一样,爱上阅读,然后培养自己阅读的耐性与思维能力。
想一想:
这张海报用了什么人物?用了什么颜色?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?为什么要在海报中放这些不同的景物?景物、人和香烟如何连接在一起?海报的作者有什么目的?他怎么达到这个目的?当时的人有什么品味、兴趣?
Source of Questions: 《Teaching Literature to Adolescents》Valerie Hoodstad & Maurice Saxby
*Reiko*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